供应鸡爪黄连,黄连粉 单枝黄连 |
||||
产品编号: | P0087848 | CAS号: | ||
分子式: | 分子量: | |||
EIENCS: |   |   |
黄连
别名:
王连、支连。
基源:
毛茛科植物黄连(习称"味连")、三角叶黄连(习称"雅连")或云南黄连(习称"云连")的根茎。
概述:
黄连为我国常用药材。应用、栽培历史悠久,在国际市埸上享有盛誉。
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( Coptis chinensis Franch) 、三角叶黄连( Coptis deltoidea C.Y.Cheng et Hsiao)或云连( Coptis teeta Wall)的干燥根茎。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0年版收载。以上三种分别习称"味连"、"雅连"、"云连"。
黄连始载于东汉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记有"苦、寒",性味及主"热气目痛,眦伤泣出,明目,肠 腹痛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"等功效。以后历代本草和地方志在原植物、产地分布、采收、商品性状、质量、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记述。《名医别录》载:"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,今四川境地内二月、八月采根"。唐代药学家苏恭曰:"蜀道者粗大,味极浓苦,疗渴为最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"今虽吴、蜀皆有,惟以雅州、眉州者为良。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。大抵有二种,一种根粗无有珠,如鹰鸡爪形而坚实,色深黄;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,黄色稍淡。各有所宜。"即今"味连"、"雅连"。明·《滇南本草》记载:"滇连,一名云连,人多不识,生陲山,形似车前,小细子,黄色根连结成条,此黄连功胜川连百倍,气味苦,寒无毒。"为今之"云连"。
据记载,600多年前,四川石柱、武隆、南川及湖北利川、来凤、恩施、建始、宣恩等地就有载培的味连,称"南岸连";四川城口、巫溪、巫山及湖北房县、巴东、竹溪、秭归等地载培的称"北岸连",民国以来,生产已初具规模。1936年即达10万公斤,1943年18万公斤,1947年13万公斤。雅连栽培于1740年,当时产于峨眉山龙池、净水等乡和洪雅县之张村、高庙、炳灵等乡。建国前产量2-3万公斤。
产地分布:
黄连主要分布于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贵州。主产于四川石柱、峨嵋、洪雅、巫溪、城口、丰都、南川、武隆、彭县、沙湾、北川;湖北利川、恩施、咸丰、来凤、宣恩、巴东、建始、竹溪、神农架、房县;湖南桑植、龙山;陕西镇平、平利、宁强、洋县;贵州黔西、遵义、正安、施秉。四川石柱,湖北利川素有"黄连之乡"之称。以重庆石柱产量居全国之首,彭县、峨眉次之,但传统以峨眉黄连条长含量高为佳。近年从生长情况来看彭县黄连则以生长快,一般比石柱和峨眉黄连提前一年就可采挖,且条粗、长、倍受各地商家青睐。
目前,重庆石柱县黄水镇已经形成全国第一集散地,全年聚集来自全国的黄连买家。
三角叶黄连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,主产于峨嵋、洪雅、马边、金口河、雅安、雷波。峨嵋、洪雅誉称为"雅连之乡"。
云连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南部。主产于德钦、福贡、碧江、贡山、泸水、藤冲;西藏察隅。
地方习用品:峨嵋野连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及云南东北部。五裂黄连分布于云南东部。短萼黄连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
形态特征:
1、黄连 多年生草本,高20-50厘米,根茎多分枝,呈簇状或束状。叶基生,3出复叶;叶柄无毛;叶片卵状三角形,坚纸质(老叶略带革质);3全裂,中央裂片卵状菱形,基部细柄长1-2厘米,裂片再作羽状深裂,深裂片4-5对,边缘有锐锯齿;叶面绿色,有光泽,表面沿脉生着短毛,背面无毛。花茎数枝,高12-25厘米;2岐或多岐聚伞花序顶生,花3-8,白绿色或黄色;萼片5,黄绿色,窄卵形,花瓣线状,披针形,雄蕊多数,心皮8-12,离生,聚合 果6-12枚,每个 果有种子8-12粒,长椭圆形,褐色或黑褐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