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
供应川 芎,川芎粉

产品编号: P0087883 CAS号:
分子式: 分子量:
EIENCS:    

 川芎

别名:
    川芎又名芎穷,京芎、台芎、西芎、山菊穷,香果,雀脑芎,贯芎、抚芎等。
概述:
    川芎应用历史悠久,栽培技术成熟,为我国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,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

    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(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.)的干燥根茎。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0年版收载。

    川芎始载于《左传》,名山 。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,名芎。记有“主中风入脑头痛,寒痹,筋挛缓急,金疮,妇人血闭无子”等症。其后,诸家本草对其形态、产地、栽培加工、商品性状等均有记述。梁陶弘景曰:“今出历阳,处处亦有,人家多种之。叶似蛇床而香,节大茎细,状如马衔,谓之马衔芎 。蜀中亦有而细”。灌县(今都江堰市)栽培川芎的历史,南宋范城大在《关船录》中就记有:“癸酉(公元1153年)西登山五里,至上清宫……上六十里,有坦夷白芙蓉坪,道人于此种川芎”。宋·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……今关、陕、蜀川、江东山中多有之,而以蜀川者为胜。其苗四、五月间生叶似芹、胡荽、蛇床辈,作丛而茎细。……其叶倍香,……江东、蜀川人采其叶作饮”。并附有永康军芎 图(永康军在今四川省灌县境内)。明李时珍云:“蜀地少寒,人多栽莳,深秋茎叶亦不萎也。清明后宿根生苗,分其枝,横埋之,则节节生根。八月根下始结芎 ,乃可掘取,蒸暴货之”。民国《灌县志·食货书》有“河西商务以川芎为巨。集中于石羊场一带,发约400-500万斤,并有水陆传输,远达境外”的记载。说明当时灌县川芎产销两旺。抗战前(1936年),全国产量100万公斤。后因战事,交通阻隔,销路不畅,生产下降,1947年、1949年均为60万公斤。

    川芎是四川主产地大宗药材之一,四川川芎质量好,产量大,产量占全国90%以上,每年大约有7000吨销往国内外市场,是常见病、多发病的常用中药材,又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,具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之功效。
产地分布:
    川芎的产区十分集中,主要分布在四川都江堰、崇庆、彭县、新都、大邑、什邡等方圆100公里左右的川西平原。其中都江堰的柳街镇、石羊镇、徐渡乡和彭州的敖平镇等已经形成了川芎第一集散地,全国各地的药商和一些用药单位常年不断来往采购。每年大约有8000吨销往国内外市场,是名副其实的家种中药材大宗品种。
形态特征:
    为多年生草本,高40-70厘米,根茎发达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。茎直立,圆柱形,具纵直沟纹,上部多分枝,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(苓子)。老节的节盘常有多数须状气生根;节盘触地易生根。幼嫩时绿色,老时带紫红色。叶互生,茎下部叶具柄,基部扩大成鞘;2-3回单数羽状复叶,小叶3-5对,卵状三角形,羽状全裂,小叶具柄,由下而上渐短,顶端小叶近无柄;末回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羽状深裂,仅脉上有稀疏的短柔毛。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,伞幅7-20厘米;总苞片3-6,小伞序有花10-24朵,小总苞片2-7,线形,略带紫色,被柔毛;花白色,萼齿不显著; 花瓣椭圆形,顶端有短尖状突起,内曲;雄蕊5,花药淡绿色;子房下位,花柱2,柱头头状。双悬果卵圆形或广卵形,5棱,有窄翅。
生态环境:
    川芎多栽于平坝,海拔700米左右,土壤为水稻土;川芎苓种多栽于山地,海拔1000-1500米,土壤为山地黄壤,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。